职场“清道夫”清道尚难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真是雾里看花啊,这些材料到底是真是假?”上周三,岛城一知名企业人事经理匆匆来到青岛人才市场人事诚信调查所,放下一欲引进人才的一摞材料,希望求证其真实性。  

  诚信调查所接手后,经专业人员“侦查”,结果很快水落石出:学历是真,履历为假。

  调查显示,全国求职者中有45%的简历和工作经历存在“水分”。随着一系列“学历门”事件发生,在青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委托人事诚信调查所等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对员工学历、工作经验等一一核实,原本不显山露水的人事诚信调查业务量正日益攀升。

  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才诚信调查机构还处在“获得人才真实信息艰且难”的境地。

  9万份学历超一成造假

  “简历存在‘水分’,工作经历不真实。 ”市人才市场人事诚信调查所所长贾钧说,这些行为造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不信任,对诚信就业的求职者来说很不公平。早在2003年,青岛人才市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事诚信调查所,开展人事诚信调查业务。

  在人事诚信调查所内,记者看到,查验出的假学历堆成了一座“小山”。“去年共查验证书7976项,查验出国家不承认学历975份(12%),查处伪造证书806份(10.1%)。今年3月查验的400多份学历证书中,又有近一成造假。”贾所长告诉记者,诚信缺失在职场已不是个例,为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岗位,一些求职者人为“造出”大量名不副实的荣誉,情况可谓五花八门,不仅有 “假学历、假证书”,还有“真学历、假证书”和“假学历,真证书”。

  据介绍,查出的问题证件中,大部分持证者学历完全造假,但也遇到特殊情况。“我们调查过一名持假证书的求职者,他确实是该校毕业生,但真证书丢了,就到假证贩子那里买了个。”人事诚信调查所工作人员说,还有一次,一位求职者毕业证书是真的,但他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和应聘岗位不相符,索性把真证书上的专业涂改了。

  一本假证是如何现形的呢?记者在人事诚信调查所看到,工作人员拿到学历证书后,首先要查对证书纸张类型、钢印、校长名字等环节,然后再和所在学校联系,看学校是否给此人发过证书。在用肉眼核对之后,证书还要接受先进机器的检验。最后,老行家还会给证书的真假把关。四道程序下来后,人事诚信调查所才会出据验证证明。据悉,截至目前,诚信调查所已对9万份各式学历证书进行了认证,其中有问题的超过10%.

  “公安部门在查获假证贩子后,也会通过第三方认证。”贾钧说,我们给出具体鉴定报告,然后他们定案。

  除个人造假外,在职称考试报名中,人事诚信调查所还发现有人集体造假。“我们曾处理过一起建筑公司为给40余名员工申报职称,帮员工集体伪造学历的案例。”调查员葛宝文告诉记者,这家建筑公司给员工报职称,将相关学历材料提交到主管部门,因为涉及人数较多,考试部门就委托人事诚信调查所对学历材料进行验证。经查实,该公司提供的40多名员工中专学历证书全部伪造。

  “软实力”调查挑战性更强

  “当我们拿出调查结果时,这家医院负责人连说两个 ‘没想到’。”人事诚信调查所工作人员说,从2007年起,他们每年为卫生系统新进人员提供诚信调查服务,当年调查得知一入选人员上学时有一次没有案底的抢劫行为,这一事件当事人最后解释清楚,诚信调查得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相比学历和学位这些硬指标,候选人工作经验和能力等“软实力”的调查更是一项挑战。当然,这也是人事诚信调查机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目前,岛城人事调查机构还接受企业委托,为其做人员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有无违法记录等方面的个人背景单项调查认定。针对企业拟招聘的中高层人员,调查所还可协助企业更详细地了解员工或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信息,对员工或应聘人员做深层次的人事诚信综合背景调查。

  从2006年起,人事诚信所率先从出租行业入手,给全市1.5万名出租车司机逐步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从业经历,资质证书等。此后,调查所的诚信调查逐步在卫生、金融、交通、IT等行业及全市人才引进等领域推开。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 “掺水”简历,经调查所认证的诚信简历已在岛城十几所高校推开,广受大学生欢迎。2009年,青岛人才市场又与全国联合诚信建设办公室合作,在全国首推“诚信身份证”,让调查的诚信认证上升为国家级。目前,人事诚信调查所的业务已涉及到人事任用的多个领域,调查水平、范围逐步与国际接轨。

  “一份报告的周期通常为3-10个工作日,而且根据职位不同有所区别。”葛宝文介绍说,他们从多层次、多样本来佐证候选人的相关信息,分工明确:搜集候选人信息,定位、筛选证明人,报告设计,执行调查(电话访问录音、面访记录、逻辑排序、文字整理等),报告审核,报告讲解。对每家企业都有一个项目经理,每个流程分配专员联动执行。

  “人事诚信调查所还与当地公安、教育、公证等相关部门合作,由此建立了一种诚信调查合作机制。”葛宝文告诉记者,调查吸收整合来自教育、劳动、人事、科技、工商、公安、法院、政府等部门的开放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核实人员身份、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守法情况等。

  “确保每份报告不掺杂个人主观判断信息,同时,不提供该候选人是否适合录用等相关建议性信息。”葛宝文介绍说,他们只呈现最客观最真实的报告供用人企业参考,对于企业用人需求来说,这些材料绝对是可靠的第一手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岛城已有两千多家企业委托人事诚信调查所做过学历及人事诚信调查,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最为热衷。与外企国企相比,合资或民营企业受制于观念或成本等因素,大多呈观望态度,但“学历门”和日益严重的“掺水学历”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

  “戴镣铐”的舞者

  纵观国际职场,雇员背景调查早在多年前就已成为HR招聘的一道强制环节。在美国,求职者、在职雇员,甚至志愿者都有可能被要求进行背景调查。对一些职务,有些地区还会专项立法进行调查。

  “中立的、企业化的、产业化的第三方调查服务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这是第三方调查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董立勤说,把诚信作为衡量受聘者人品的首要因素正成社会共识,人事诚信调查服务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实际上,经历前几年的沉默,近期这种需求快速增长是发展的必然。”

  记者了解到,目前岛城人事诚信调查机构已增加到十几家。今年以来,这些诚信调查机构纷纷扩大业务范围,整个行业呈起飞之势。

  虽然市场需求强烈,但目前在国内第三方调查行业中,还没有相应的“游戏规则”。面对错综的现实及规则制约,调查人员是否具备职业积累及具体操作中的分寸拿捏,是其生存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

  “取证最基本的前提,是获得候选人的授权。”一位资深调查员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犯罪与税收记录及媒体调查除外)。在这一阶段,调查方必须告知候选人将对其哪些信息进行调查。“目前,很多新调查机构一味的‘跑马圈地’,真正遵循该原则的不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岛城人事调查人员坦言,从业内整体合作信用环境来看,因利益主体不同,调查企业自身同时具备调查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面对人才的正常流动,一方面强调人才的背景资信调查,一方面又处在调查难、获得人才真实信息难的现状,形成了种种人力的“怪圈”。

  “由于背景调查的环境因素是多变的,所以企业在评价从业人员时,有时担心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含含糊糊。”一民营诚信调查所调查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应聘者是没有离职的企业员工,对方害怕你把人才“挖走”,从而不配合调查工作、回避或提供一些无效的、假的信息;如果是已离职的员工,对方可能会出于感情的原因,进行一些不合实际的褒贬陈述。基于此,诚信调查所在调查时,尽可能多的调查一些相关人员,同时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以增强调查上来的资料的真实性。

  “一方面人才急于证明自己而无方,另一方面,企业又为了解求职者实情而苦恼。”市人才市场诚信调查所工作人员说,造成这种双向 “受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因此还没有一条绝对的途径能核查到求职者提供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建立一个诚信资源共享平台,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但不管怎么说,“坚冰已打破”,作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人才诚信调查正担当起职场“清道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