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
湾区时代数据赋能。湾区指数版将全面收集各项“湾区数据”:从湾区城市的GDP到居民的钱袋子;各城市R&D投入力度,到引进人才数据;各城市公共管理绩效、市民满意度、创新指数……形成智囊报告,呈现湾区发展趋势预判图。
一个区域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不仅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也能快速推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更能推动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日前,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南方人力资源评价中心连续12年发布《2017年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汇集了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9个珠三角城市(同时也是粤港澳湾区主要城市)的212万个样本、涉及12个行业327个职位。
结合今年6-7月份,广东省、市各级统计部门提供的省、市就业人员2016年平均工资公报,南都记者在梳理时发现,广东及大湾区城市群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均跑赢了地区通胀率。
数据显示,调查中所涵盖的327个职位,所有职位的薪酬平均增幅约为6.5%,其中2017年的职位薪酬增幅最大达到40%.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不单代表着用工单位成本的提高,并且进一步说明了该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存在刚性需求。
工资的持续增长,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何种深远影响?区域高薪行业和一般性行业的薪酬差别如何反映城市的产业变化?与杭州湾等地区相比,大湾区城市的“薪酬竞争力”如何?
读数
广、深工资领头 深圳最低工资仅次于上海
目前,广东省2017年的人均工资为6913元,而深圳、广州则以8421、7210元的人均月工资邻先于珠三角城市群内其他以5、6字打头的兄弟城市,深圳已经连续5年领跑。
一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往往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体内,制造业、传统服务业(这些行业薪酬比较起来处于相对的低水平)的用工、经营情况。最低工资标准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负担会增加。如最低工资标准太低,劳动力相对廉价,就会导致劳动者外流,从而出现劳动力市场吸引力下降造成的用工缺乏。为减少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企业负担,广东省从2017年开始执行的是三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此前是采用两年一调整的方针。
通过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划分来分析城市工资薪酬收入状况,往往也能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城市劳动者的收入状况。比如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今年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到了2300元。同样是今年做出调整的深圳市,执行的是全国第二高的最低工资标准2130元。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执行的是广东省2015年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类线,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执行一类最低工资标准的城市,其划定的保底线为1895元。珠海执行的是二类线1650元,东莞、佛山、中山执行三类线1510元,而其他珠三角城市则执行广东省四类线1350元。
从薪酬看产业:智能装备、信息技术是“新贵”
与最低工资对应的平均薪酬状况,也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方略或刺激城市进行某些领域的产业转型。深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用工企业的盈利空间足以支撑起增加的薪酬性企业支出,侧面反馈出深圳的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在减少用工。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海洋、生命健康,同样是高附加值行业。
广州的情况也有自己的特点,城市支柱产业正在由传统的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以及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航空与卫星应用、轨道交通等超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变,同样也能够适应最低工资上调后带来的企业生存压力。执行广东省二类—四类最低工资标准的其他珠三角城市,同样享有这一最低工资标准调控措施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