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之道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面对那些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缺乏特色的大学毕业生,眼见自己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毕了业却未能成才,曾经培养过他们的高校是否应该有一番“误人子弟”的理性省思呢?  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逾益明显:一边是用人单位越来越强势,在招人时日显“牛气”;一边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难觅心仪工作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忍气吞声,“零工资就业”和“低工资就业”时有涌现。对此,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大学扩招,认为“一切都是扩招惹的祸”。  不可否认,大学扩招是引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更应观察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一些单位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稀缺,市场上甚至出现“千金难求一才”的现象。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更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和培养模式的单一。  自然界要保持生态平衡,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要实现科学发展,则应努力寻求多样化之道。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可我们的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却仍然是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纷纷挂牌升格,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理工大学开人文专业,综合性大学逐步迈入“研究型”。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高校的这种盲目攀比和快速升格,使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使学校步入发展的单一模式之路。大学教育定位趋同和培养理念类似的一个合乎逻辑结果,就是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模式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明显脱节,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核心社会竞争力。  事实上,高技术需要人才,一般性的技术也需要人才。作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国既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世界一流的技术学院。作为大众化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方略,中国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普通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多样化的。正如纪宝成校长所指出的:“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应积极革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满足社会现实需求,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工夫。  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我们既需要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同时也需要大批像许振超那样自己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创造社会价值的技术工人。因此,积极引导人们改变唯学历论英雄的落后人才观念,努力营造出以能力为评价标准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要评判依据,能工巧匠与知识精英同等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积极探寻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之道,应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难题。(编辑:董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