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教授李珍
在中国,养老是件大事。谁都想老了以后能“颐养天年”,而不是“老无所依”。然而,《生命时报》近日联合39健康网进行的一项“你对中国养老现状满意吗?”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14883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
最担心三大问题
老了以后,“没有足够的金钱看病”、“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是国人最担心的三大问题。家住武汉的王继业老人从一家药企退休后,每个月退休金是1500元左右。这些钱用于简单生活,本来绰绰有余,可没想到去年他突发心肌梗死,做了支架手术,光手术费就花了三四万,虽然医保能报70%,但又规定这个不能报,那个不能报,最后算下来,能报销的钱连一半都不到。出院后,他每月光药钱就1000多元,武汉医保规定,门诊开药不报销,得自己负担,这样一来,每月退休金只剩下几百块钱,完全不够生活花销。
为什么我们的医保制度不断完善,但人们还是担心老了没钱看病呢?李珍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没有养老或医疗保险;二是有保险却对其内容不了解;三是目前医保还做不到完全保障,比如进口药和有些医疗器材不报销。而且各地政策有别,做得好的地方能报销慢性病用药,有的地方就得让老人自己负担,造成较大生活压力。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没给大家一个稳定的预期。过去人退休后,知道自己每个月固定能拿多少退休金,心里有底。但现在的养老保险计算特别复杂,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自己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大家心里没底。相对于在职的人来说,退休人员这十几年来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对于已退休和没退休的人来说,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有一定的担心。
在家,还是去养老院?
老了之后,难免有一天生病或不能自理,上哪儿找有人照顾又让自己满意的养老地点,成为不少人担心的问题。在“你打算去哪里养老”这一选项中,七成多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到两成人选择“去养老院养老”,一成多人选择“在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现在找个好点的养老院太难了!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天津一个养老院,一个床位刚空出来,外面就有1000多个人在排队住进去。如果不是无可奈何,老人们也不喜欢住在里面。夏学銮指出,目前国际上对养老有两种理论:一是脱离理论,就是把老人放在养老院,剥夺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这是一种消极的养老方法,老人会衰老得更快。第二是参与理论,让老人待在家里或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更有利。
只有一成多人选择社区养老,说明它还不够普及,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社区养老。夏学銮说,这和中国以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养老一直没发展壮大起来有关。如果我们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设施,为在家的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考察时,看到社区里中午晚上有志愿者和服务人员用小车推着,挨家挨户给老人送饭;每个老人家里都有呼叫按钮,按下钮就会有人上门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少盖很多养老院,节约财政支出,也能让老人们享受家庭温暖。此外,在外地买房或租房的异地养老、住进老年公寓等新兴养老方式,大家也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喜好选择。夏学銮认为,养老模式因人而异,老人觉得哪儿舒服,就在哪儿养老。
30岁就得做准备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老了以后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所以选择三四十岁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的人,占到五成左右。做得最多的准备,如果用6个字概括,就是“少生病,多存钱”:四成人打算“从年轻时注重养老保健”,三成多人“除养老金外,还买了商业养老保险”,近三成人开始“定期为养老存钱”。
李珍认为,有三成多人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让她觉得非常欣慰。因为这不仅是理性的选择,而且标志大家对保险业有了一定的认同。在西方,提倡为养老进行定期投资,而不是光在银行里存钱。定期投资有个经典的计算公式:年龄和风险成反比。年纪越轻,越可以尝试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比如30多岁开始,就可以按三七开分配投资:三成买债券等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七成买股票等高风险投资项目。到了40多岁,可以四六开,50多岁,五五开……以此类推,年龄越高,越要选择安全的投资。养老准备做得越早越好:身体越早爱惜越健康;投资越早回报越高。
1000万够不够养老
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教授“语出惊人”,指出在北京等一线大城市,即使有1000万,也不够养老。这话一出,“到底多少钱才够养老”成为网络和现实中热烈讨论的问题。参与本报调查的读者,有三成半人选择了养老“至少需要10—50万元”;有近三成人选择“有养老保险就够了”;选择“需要500万元以上”的人,只占1.38%。
“其实,这里面有个概念混淆的问题。”李珍认为,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么多钱来养老,养老三大项支出是医疗、慢性病照顾和基本生活。而医疗支出又和人生不生病、生什么病有很大关系,三者之间花费相差很大。第二,就算需要1000万以上才能养老,也不是指每个人要准备这么多钱。养老花费中,有些是可以从各个制度得到解决的。比如生病了有医疗保险,生活上有养老保险金。
决定我们的养老保险金够不够养老的,李珍说,是它究竟占社会平均工资的多少。2009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3566元,北京市是3726元。目前有些地方养老保险占平均工资的50%不到,如果将来能保证达到50%,再有完善的医疗保险,这些钱保障老年生活大体没问题。
幸福晚年需五大条件
要想过一个幸福、无忧的晚年,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九成以上的人把“拥有健康身体”当作首要保证,与“有充足的金钱储备”、“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养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顾”等,构成了养老必备的五大条件。
“这反映了中国人较为务实的养老观。”夏学銮认为,首先,健康的身体除了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减少看病花费;然后,手里有钱、有养老的地方、有亲情和自得其乐的小娱乐,老年生活才基本完美。在选项中,“被年轻人所尊重”和“偶尔参加社会活动”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在国外,被重视、被认同却是老人更为看重的。李珍觉得,与国外老人相比,中国老人并不缺少精神交流。在国外,孤独的老人很多,他们聚在一起活动,而中国老人可以一起打太极、唱歌、扭秧歌,不亦乐乎。相反,国外老人大多有经济保障,而中国人则对年老后缺少经济保障等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