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充当“毕剩客”的就业导师
毕业季已过,社会上仍有一些未就业的学生,媒体形象地称之为“毕剩客”。他们并非无业可就或不想工作,而是挑肥拣瘦,主动放弃一些就业机会,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选择性失业”。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郭飞指出:选择性失业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预期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在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希望实现就业“一步到位”。
在无法改善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先去改造择业者的就业观念,这是对问题的简化,也是一种观念的僭越。
事实上,这个“选择性就业”的概念,听上去也有些莫名其妙。“不想工作”、“挑肥拣瘦”、“主动放弃一些就业机会”云云,无非是对双向选择的一种描述,只是,它描述了学生这一方,却没有描述企业那一方。原本,这就是一种“结构性失业”——就业市场的供、需没有平衡,学生所学之专业无以寻觅对口职业,企业待招之岗位也或许难觅良才,如是而已。但是,换了一个新的名词,老问题就有了新情况,“选择性就业”也就成了新闻。这种把矛头对着学生择业观念的思维,往往使得真问题被遮盖,假问题于是浮现。
一切都会有一个过程,“选择性失业”的人数,会慢慢被时间所消化,但要改善我们这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就必须依靠“过来人”的切实努力。有权力、资源、能力改善就业环境的人们,才千万不要“脱离实际”。
下一条:
焦虑,来自欲望还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