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部《杜拉拉升职记》先后凭借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红遍大江南北,主人公杜拉拉更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令无数外企白领膜拜的偶像,以其经历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模板。然而,如今随着不少外企相继开启裁员计划,杜拉拉们的传奇故事似乎也正在告一段落。
近日,摩托罗拉南京地区研发中心宣布裁员近500名员工,裁员幅度高达40%。消息一出,立即引来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外企员工的关注和热议。摩托罗拉方面表示,南京地区的裁员仅仅是其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摩托罗拉在北京、上海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员工也将面临这一情况。
据国外一些媒体报道,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包括英特尔、诺基亚、百思买等不少跨国企业都已经推出裁员计划,甚至掀起关门风暴。其中,索爱早在2008年宣布预留1.29亿欧元用于裁员;微软则在2009年宣布裁掉1.5万名员工,约占企业总人数的17%。进入2012年以来,西门子、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已先后在中国地区进行过两轮裁员,且每次都达到数百人。大规模裁员事件已并非偶然现象。
但是,是否企业想要削减员工人数,就可以随便宣布大规模裁员呢?作为被动一方,员工又该如何保障自身的劳动权益呢?
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任何企业一次性裁员人数若超过20人或者占职工总数10%时,必须至少符合下列一种情况:一是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二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三是企业转产、革新重大技术、调整经营方式,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四是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这就对企业裁员进行了相应限制。同时,企业在执行裁员计划前,必须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进行说明,并对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在此之后,企业还应提出包括裁员名单、裁员时间、实施步骤、被裁人员补偿措施等在内的具体方案,并且征求工会和员工的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上报给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至此,企业方能正式公布裁员方案,与被裁员工办理解约手续,按相关规定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一厢情愿”地裁退员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而言绝非易事。
既然如此,这些外资企业又为何频繁执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呢?从目前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原因是较为复杂的。
首先,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到来,使得一些外企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利润大幅下降导致其不得不通过“瘦身”以维持运营上的稳定。具体说来,正如有些业内人士所言“通信行业这几年的确不景气,裁员是大趋势”。其次,随着国内(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生产成本急剧提升,许多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将工厂搬迁至国内二三线城市。此前英特尔位于上海的制造厂便已经整体转至成都,原来的一部份员工自然就要被裁退。另外,因为国内的商业竞争愈发激烈,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受到较大冲击,他们只好选择放弃这块战场,进而关闭在中国的分公司。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跨国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裁员。
那么,作为随时可能遭遇“裁减”的企业员工又该如何行动,以便积极应对,进而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呢?甚至于,外资企业是否能再度成为其首选的求职单位呢?
其实,企业员工首先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合同予以充分、细致地了解。如此,当他们面临被裁员的命运时,方能及时、从容地同企业商谈具体事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于再就业之前得到足够的缓冲,不至于手足无措。当然,员工的视野不宜过于狭窄,仅仅关注为数不多的有知名度的跨国公司。相反,随着近些年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不少国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优异的企业运营状况同样能够给予员工不菲的待遇和职业前景。相比外企不轻易请辞、不轻易休假、不轻易让老板加薪等诸多禁令而言,转投国内企业不失为一种更接地气的选择。
昔日,杜拉拉们相见,总免不了聊一聊是否有机会升职、是否有机会涨薪。如今,他们却要先问上对方一句:“你被裁了吗?”当外企大规模裁员现象并未止于摩托罗拉,杜拉拉们还是要时刻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