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毕业生一直嚷嚷着就业形势严峻,投了几百份简历仍未落实工作,可实际上,不少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在他们眼中,只有考中公务员、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那才是体面的就业,中小型民营企业虽有大把的岗位等人应聘,并且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诱人的待遇,却仍招不来优秀的人才。
在一家人才交流中心工作的吴小姐,平时总是受朋友之托帮他们的子女、亲戚介绍工作。前不久,听说他们要举办一场大规模的国展招聘会,一个朋友特意来咨询,想给自己马上要毕业的女儿找份工作。“上来先问我,有哪些国企来?我跟她说了几个,但人家没有对口的岗位,我就给她推荐了几个很有实力的民企,其中有一家是做生物技术的,实力很雄厚,正好也有适合她女儿的岗位,所以很想帮她推荐一下,没想到这个朋友一听公司的名字,马上就撇撇嘴,很不屑地说‘卖药的啊?’”虽然吴小姐热情地帮这个朋友张罗,但真到了面试那天,朋友的女儿压根没去,这让吴小姐感到既遗憾又气愤,“非国企、没户口,那就不叫就业了吗?生物技术是高新产业,投资常常是几亿元,我给她推荐的那家公司在业内声名显赫,员工的待遇也不错,基层岗位年薪10万不成问题,不比一些不死不活的国企强多了?”
民营企业比国企更具活力,给员工的发展平台也更广阔,这个道理很多毕业生都很明白,可真到了招聘会上,几乎所有人还是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移到了国企和事业单位上。凡是以“××厂”、“××研究院”、“××学校”、“××中心”为名的单位,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而绝大多数的“有限公司”门前则要冷清得多。一些国企没有适合的岗位,一些毕业生就放弃自己的专业,应聘前台、行政助理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以至于这些岗位都成了名校高材生哄抢的稀缺资源。一些民企其实很有实力,给出的薪酬比“××研究院”和“××中心”高得多,五险一金也都齐全,可就是因为不能解决户口,不如“铁饭碗”稳定,而遭到应聘者的冷眼。在一些毕业生眼中,只有进了中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大型国企,那才叫找到了工作,跟一些中小企业签的合同只是“备胎”而已,只要有更好的选择,马上就会撕毁合同,另投别处。
前不久,毕业生小赵应聘到一家图书出版公司,去签协议前,她偷偷地到印刷店复制了一张就业协议书,连学校的大红印章都能以假乱真,她拿这张彩印件去跟公司签了约,而留下了就业协议的原件。“学校发的就业协议就一份,签过一次就没有了,如果以后我又找到了国企和事业单位,肯定要辞掉这个图书公司的,所以我得给自己留一手。”复制的就业协议骗过了图书公司,小赵已经上岗,但她并没有就此踏实工作,而是骑驴找马,继续投递简历,寻找着她梦寐以求的报社、杂志社这样的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