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他们已经成为同龄常住人口中的少数。他们从小有条件接受全国最优质的教育,眼界较宽,情商好,整体素质较高,在居住生活条件以及人际资源等方面有着相对优势。但到了大学和工作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全国青年精英的激烈竞争,这是一种不进则退的社会处境,一旦表现不佳,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有的还会出现过度“啃老”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只发生在现在的“京二代”身上,也可能会发生在“京三代”等身上,也会发生在其他大城市的“二代”、“三代”身上。
【定义】
孤单的“少数人”
什么是北京土著青年或“80后”、“90后”“京二代”呢?也许可以定义为那些生来就具有北京户籍的“80后”、“90后”青年人。这个定义可能不全,但暂时先这么讨论吧。可以说,他们生活得很孤单。
首先,和其他城市的“80后”、“90后”一样,这些人出生在计划生育时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北京人特别是北京城里人生育水平很低,近20年来的总和生育率始终在1左右,这意味着“90后”、“京二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面属于被照顾、宠爱的少数,他们生活得很孤单。随着爷爷奶奶以及父母的变老,养老的压力逐渐爬上肩头,他们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孤单与无援。
其次,他们在常住北京的同龄人口中已经属于少数。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流入规模很大,全国乃至世界的精英特别是青年精英都向这里汇集。在上中小学的时候,他们还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等到上大学、特别是参加工作的时候,马上发现自己成了少数。同龄的外地孩子很多小时候还没来北京,但大了就会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要不是上几代人从人口结构上支撑着,青年“京二代”实际上已经是北京常住人口中的少数,未来占比将进一步下降。而且,若分区域、行业更是如此,例如中关村地区的重点高校、互联网行业,“京二代”的比例就更小。
再次,“京二代”需要与来自全球的青年精英竞争。从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由冯仕政、吴晓刚教授发起,对北京地区15所高校2006级和2008级共4771名本科生进行了持续多年跟踪调查,其中有1332个样本是“京二代”或“京三代”等。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上学的“京二代”中80%以上都就读于北京市属高校,其中来自农村的孩子就读市属高校的比例更大,达90.1%;相反,外地来的大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部属高校尤其是部属名校,80%集中在部属211高校。
只要看看这些青年的学校和学历出身,可以预判“80后”、“90后”“京二代”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将是怎样的巨大。
四类不同的面孔
在上述大环境中,“京二代”们究竟生活得怎样呢?我们经常在各类报道以及亲身经历中见到过有些北京年轻人,学习工作不努力,买房、买车、深造学习等不仅主要依靠长辈,要求还高,甚至“啃老”啃得心安理得。但这些人应该不占多数。我认为,如果从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好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可以将“京二代”分为四类。
■第一类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同时自身能力较强者。这部分人的父母多为精英阶层,身处体制内或者高收入的行业职业,而他们自身又有良好的品行习性,能够在已经很好的家庭环境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就有一些精英家庭的子女本科毕业的时候能够保送北大、清华,甚至申请到国外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我遇到过的老师前辈中就有不少子女综合素质很好,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北大、清华、人大,甚至申请到国外一流大学,发展得也很好的。他们中有的还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哲学、天文学、数学这样在很多人看起来无用实际有着大用的专业。
■第二类虽然家庭环境优越,但自身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人从家庭条件上来讲,真的不错,但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相对缺乏追求。小时候不好好念书,可能家里想尽各种办法,上最好的学校,请各种家教,也作用不大。长大了,需要靠家庭帮助找工作,做生意。有的甚至不努力工作,或把生意做砸。更有少数张口闭口问家里要大票子、好车子、大房子,以弥补个人能力难以支撑起来的面子与自尊,“啃老”对其中少数人来讲不仅不可耻,还引以为豪。我在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京二代”,父母有很好的工作,大学毕业了既不上班也不上学,在家闲着。同龄人上班的时候,他们在小区里悠闲地遛狗;一到下午就开始呼朋唤友,约人晚上出去折腾。
■第三类家庭环境一般甚至较差,但是自身能力较强者。这部分人父母没有很好的职业,很多来自北京郊区、农村以及普通工薪家庭,但父母努力给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并且培养了他们很好的性格,自己又很努力,上了较好的大学。我们调查中那些来自北京普通家庭,但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很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很多毕业出路不错。也有一些即使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好大学,但学习之外能力强的,勤奋努力有追求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四类家庭环境一般甚至较差,同时自身能力一般及较差者。这些人的家庭基本上处于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很多人的父母可能就是普通职员、工人、郊区的农民,甚至在国企改革期间成为下岗职工。自己又未能考上特好的大学,缺乏出众的能力,因而在找工作的时候处处遭遇强劲的外地竞争者。其中多数最终不得不在那些愿意或因为政府要求招些本地人的单位留下来。其中有些人多次求职都未能找到理想工作,甚至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宁愿整日与父母蜗居在狭小的房子里,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我在调研中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大学毕业后不出去找工作,整日在家玩电脑,睡觉。他的母亲对此非常忧虑,却也无可奈何。她告诉我,儿子不出去工作的原因是觉得“朝八晚五,一年四季,那点工资对不住自己,还不如老太太退休金多”!
一些人在“啃老”
“京二代”的特点表面印象是话里带着京味,有点儿“贫”。他们接受与全国青年类似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独具北京特色的群体文化和习性正变得越来越弱,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