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会面前和求职过程中“主动”
北京科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袁铁一认为主动往往会给求职者带来很多益处,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袁先生的客户中,有一位李先生曾拿着自己的简历到一些目标公司登门拜访,对热衷企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就因为他的热情,最后企业录用了他;而一位张先生在与企业面谈后,及时地给企业人事部面谈过的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明自己对这次应聘机会非常感兴趣,同时又进一步阐述了一下面试时所讨论的话题的补充观点,并把一些原来雇主的推荐信发给了目前的公司,结果他也赢得了这次工作机会。
职业专家认为,求职中的主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动为自己找寻机会,主动登门拜访或采取刊登招聘求职广告等形式来推销自己。二是在面试后主动做一些适当的“工作”,都会使企业认为你对这份工作很有热情,对企业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增加对你的好感。
主动登门拜访会增加求职的机会,但不同年龄段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收效也会不同,刘小姐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但绝对不是最优秀的,身上有一股闯劲”。于是她选择了一种最辛苦也是比较盲目的主动求职方法,就是拿着简历在外企办公区内“扫楼”,在经历过几次被婉拒的“痛苦”后,刘小姐的这种主动精神得到了一家外企的外籍管理人员的赏识,在考察过刘小姐的几方面能力后,终于决定对其进行录用。
普尔摩企管顾问公司高级顾问郭蓬红告诉记者,刘小姐的这种主动精神是值得肯定可通过公司网站,在该公司内的朋友进行了解。面试时可采取FAB的策略,即积极向客户介绍自己的Feature(特点)和Achievement(业绩)及给客户带来的Benefit(价值),也要学会在适当时候问面试者问题,表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审判”,有自己的想法,能使面试者认为,你对这个职位有充足的热情。
面试后的主动跟踪接触也是很必要的,首先要在面试后询问清楚多长时间内可以得到回信,在等待期间可以适时适当地用邮件、信件和电话的方式有礼貌的简单询问进展情况,尽量不要选择登门的形式,因为这样也许使对方反感。而打电话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赵小姐在面试完几天后,希望能尽快的被录取,便打了一个电话,告知企业现在自己有一个机会,但对这家企业更感兴趣,希望企业能尽早作决定,否则,自己就会选择另外的机会了,结果本来已经圈定了她的这家企业终于没有选择她。职业专家建议主动也要注意态度和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主动不要做得太过火
主动不是盲目的,还要看方法。方法合适了,有利于应聘。方法不适当,反而有害!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袁铁一认为,如果主动过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孙先生应聘一家民营消费品公司的产品总监,孙先生来自大型的跨国公司,并主动表达求职意向,在求职的过程中,他对这家企业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尽管自己最后拿到的薪金没能达到预期的薪金标准,但还是很快接受了。袁先生告诉记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主动求职,在薪金的谈判方面上比较有利于企业,而不利于个人,企业可以抓住候选人的心理,趁机压低候选人的期望值。
除了在薪金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主动求职处理不当,对于骑马找马的求职者来说,还有可能丢失本来工作,赔了夫人又折兵。赵先生在求职时,对企业表示出极高的热情,企业因为候选人的热情过高而表示了怀疑,暗地里去了解赵先生在目前公司的表现,却被公司发现,结果还没有谈成新的工作机会,原来的老板也对他失去了原有的信任。
另外,在面试后绝对不要过多骚扰对方,要有度,而且要掌握分寸,刘先生就犯了画蛇添足的错误,他到一家集团公司面试了法律部经理的位置,刘先生回去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法律部的员工,去询问一下公司的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感觉如何,没想到这个位置是保密的,很多员工都不知道并正对这个位置垂涎三尺,结果这个电话惹了大麻烦,法律部的领导知道这件事情后,马上告诉人事部,尽管刘先生素质很好,但也不想录用他了。袁先生说:“面试后:若对方已经明确拒绝,理由充分,则不宜过多打扰,否则就成了骚扰。求职者由于对这个机会太感兴趣了,每隔两天就打一个电话给人事部或部门经理,询问情况,当人事部已经很烦他了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
主动求职要因人而异
主动并不是对任何公司都会有用处,如果拿不准主意,可以事先请熟人帮忙看该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是否欣赏主动精神,而有些人事经理更欣赏踏实不爱出风头的员工。
张先生通过熟人得知一家很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正在招聘,在权衡了自己的优劣后,张先生认为自己的各项素质都符合要求,英语水平也没问题,但只是缺乏国际经验。公司内线告诉张先生,人事经理非常欣赏敢说敢作、持之以恒的员工,于是张先生便主动找人事经理递交简历,并获得了经理的初步认可,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获得该职位,但张先生并不气馁并且非常希望能进入该家公司。在随后半年的时间里,他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与人事部经理进行联系,或以适当理由登门拜访,其能力也终于获得了经理的认可,在半年后该公司人事经理主动找到张先生,承认他的能力以及对公司的热爱,询问他是否有意担任公司中某一空缺职位,就这样张先生在朋友的帮助下用持之以恒的主动,获得了心仪的职位。
因人而异不仅要看对方的“脸色”,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资深职业顾问白铃告诉记者,根据工作不同、职位高低等自身和其他因素,可“因地制宜”地选择是否主动,比如销售人员可以较多主动,行政人员可以较少主动;低级职位可以多主动,高级职位可以少主动;规范的企业可以少主动,不规范的企业可以多主动;个人条件和应聘的工作要求差距大的时候少主动,差距小的时候多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