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快报》报道,日前,美国亚裔教育联盟向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递交正式信函,要求办公室对华裔学生赵睿达的维权申诉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申诉书认为,由于种族原因,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不公正地拒绝了赵睿达的入学申请。赵睿达各方面表现杰出,却被常春藤名校拒之门外,甚至未取得进入美国排名前20名的大学的“通行证”。
名校拒绝华裔优等生
作为“抗议常春藤名校录取不公”的主角,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赵睿达功课成绩十分亮眼。他平均绩点5.3,并在学业评估测验中取得高分。在高中,他担任学生组织的主席等职务,更多次代表高中参与世界级竞赛。优异的成绩使他成为全高中两名获得“国家优秀奖学金”的学生之一。
事实上,赵睿达并不是第一个被美国名校拒之门外的华裔优等生。2014年,旧金山湾区华裔少年王孜立,向联邦教育部人权办公室投诉耶鲁、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名校在录取华裔学生时逆向歧视,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王孜立有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也有着近乎完美的课业成绩:学业评估测验2230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满分。然而申请大学时,他被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拒之门外,哈佛也只把他放在待定名单上。
诸如此类的常春藤“一校难求”的案例在美国华裔乃至整个亚裔学生中屡见不鲜。“莫须有”的拒绝理由令亚裔忍无可忍,起诉维权。2014年11月,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SFFA)向马萨诸塞州的联邦巡回法庭提起诉讼,指控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存在对亚裔的“种族歧视”。2015年5月,包括华裔在内的64个亚裔团体组成的联盟向美国教育部提出申诉,寻求联邦政府调查哈佛大学入学审核,并要求哈佛立即停止陋规、种族偏见或其他歧视手法。今年5月,该联盟再次对三所美国常春藤名校提起诉讼,要求审理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歧视亚裔申请情况。
招录暗藏族裔“潜规则”
华裔遭遇的“入学难”在美国推动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并不是新鲜事。这与美国历史上犹太裔甚至白人受到的待遇如出一辙。
20世纪20年代,许多常春藤名校曾通过“性格”、“活力”、“勇敢”及“领导力”等模糊的资格标准,来限制高分犹太学生录取人数,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才取消。2008年,得克萨斯大学在招生中因肤色未录取白人女孩费舍尔,被一路告到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却认为,大学在录取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种族因素的做法不违背宪法。
在此背景下,美国亚裔教育联盟副主席欧阳了寒指出,优秀亚裔学生申学屡屡被拒反映了美国对亚裔考生存在着十分普遍和系统性的不公平。
那么,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又在哪里呢?《纽约时报》认为,这种不公源自美国名校招录中的“族裔配额”这一真实存在的“潜规则”,即把招生录取的名额按比例政策性地分配给不同族裔。
据美国学者罗恩·温茨统计,从1990年到2011年,亚裔18至21岁的学生人数增长了一倍,并且高质量的亚裔申请者人数持续上升。但自21世纪以来,8所常春藤名校对亚裔学生的录取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形成了“竹子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