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现状:就业难其实不难择业难另有玄机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2013史上最难就业”的冰川尚未解冻,以90后为主的2014年毕业求职大军使就业难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高校及宣讲会现场发现,许多90后毕业生对自己的求职意向并不清晰,而“俯下身”的90后们却难以“行得远”。

  90后初涉职场:“俯下身”但却“行不远”

  “这是我第二次来找工作,原来那份工作太没挑战性了。”福建金融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荣特刚刚辞掉前一份工作,11月20日,他特意从安徽老家赶到福州参加福建省2014年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

  “其实找工作不难,但是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容易。”在招聘会现场,荣特投了八份简历,主要以销售类工作为主。他告诉记者,如果这次招聘没有结果,他准备去中西部地区试一试,“中西部地区虽然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也苦一点,但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与只专注于沿海、白领、写字楼的毕业生相比,愿意“俯下身”的求职者并不在少数,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招聘摊位前,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排起了长龙。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世昌告诉记者,面试官通常会问应聘者是否愿意下基层工作,是否接受外派,大部分面试者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

  虽然面试谈得很好,但真正坚持在基层工作的并不多,“现在很多90后都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常年在外面跑,所以企业不怕招不到人,最怕留不住人。”杨世昌说。

  “俯下身”但却“行不远”,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郝军告诉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往往有热情,无方向,在社会碰壁后便会选择逃避,加上求职者的攀比心理,导致很多毕业生不能忍受基层的辛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大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个人也应当多参与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小微企业门可罗雀 国企仍是香饽饽

  “外面太危险了!”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谢程开玩笑地说道,牌子响、工资高、求稳定,这些常年被谈起的求职标准仍是当今毕业生求职最佳意向,挤破脑袋进国企的迷思仍在90后身上延续。

  记者在多个招聘会现场看到,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摊位前,前来应聘者排起长队。多位国企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均每场都能收到三四百封的简历,有的热门企业甚至收到了500余封。

  与国企的门庭若市相比,一些小微企业和私企相对冷清了许多。福建榕城购物街总经理潘成志告诉记者,私营企业在吸引求职者方面完全没有优势,“虽然我们也会提供同等的待遇,但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主动选择私企的比例还在少数。”

  但是否国企就意味着稳定的职位和高昂的薪金?杨世昌说,相较于私营企业,国企的岗位相对稳定,但是工作地点不一定稳定,且随着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国企工资水平愈发与业绩相挂钩,进入国企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的思想已经过时。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郝军提醒广大应届生求职者,找工作需认清总体形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毕业生容量仅占求职者总人数的10%左右。一些私企因为需要人才,锻炼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定位不清导致“一厢情愿”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沈晴没有通过腾讯校园招聘的第一轮面试,而对于腾讯企业的不了解可能是她面试失败的致命伤。“面试时,考官问我腾讯网哪个板块做得好,我只在临面试的时候扫了一眼,结果便没有回答上来。”

  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一方面对自己不了解,导致盲目海投,一方面对企业不了解,难以找到契合自身的职位。杨世昌建议,学校应当加强就业专业辅导的力度,开展职业规划培训,让学生对自身和企业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立了职业培训课程,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肖红是福建师范大学广告专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学校在大三的时候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就业的意识不强,加上老师所讲与社会实际脱节,这门课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郝军告诉记者,学生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就业结构矛盾产生,如何培养适用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并不能一蹴而就,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个人也应当在大学四年不断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制定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