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海投、四处奔走的招聘会……眼看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了,重庆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秦对于就业方向依然迷茫。
铺天盖地的简历、良莠不齐的求职者……虽然正值求职季,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HR小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仍然难以找到那个千分之一的合适人选。
一方面,求职者难寻心仪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难觅称职的人才,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曾以“DMP模型”,直指全球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这一悖论。在他们看来,冲突的原因恰恰在于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信息错位。
“我们希望通过‘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建立线上智能匹配对接、线下精准高效就业的招聘机制,能够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选岗和用人单位精准识人,提高供求匹配效率。”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的“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正为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搭建一座信息互通的高架桥和一条双向匹配的快车道。
专业测评 让毕业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定位
近期,第四届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重庆站”活动,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成功举办。
在此次招聘会上,来自上海、天津、江苏、广东、青岛等51个省市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携互联网、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行业的300余家企事业单位,15000余个就业岗位赴渝招聘高校毕业生。
“精准就业”,无疑成为此次招聘会的关键词。
不久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小谭还是“海投大军”中的一员。“海投实在太盲目了,简历投出去以后每天接到的电话不断,但绝大部分都不是对口工作,而且时常接到骚扰电话。”小谭觉得,职业方向不明确、自我认知不准确是许多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的最大困惑。
35道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试题,可自主选择的求职意向,令小谭没想到的是,体验“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不到一天,她就收到了两家企业的面试邀请。第二天,她已经来到招聘会“重庆站”的现场,等待着意向岗位的面试。“通过海量的数据,平台为我们匹配更好的工作,让我们在找工作这条路上少走弯路。同时,通过职业能力测评,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岗位。”
仅仅3分钟的职业能力测评,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小罗就获得了一份专业的测评报告。“熊猫型”的他最典型的特征是性格温和。虽然学的是相对热门的自动化专业,就业不算困难,但小罗希望刚步入社会能够多一些尝试。“这个平台不仅为我推送了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优势选择其他的岗位进行自荐。”
“这个职业测评挺准的!我测出来是具有领导力和果断力‘老虎型’求职者,适合管理类工作,而我学的恰好就是管理专业。”重庆科技学院的小季惊讶于“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职业测评准确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思考,“测评结果为我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填写求职意向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确了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