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并非“越厚越好”应四方面打造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进入了求职白热化阶段,简历成为了另外一种“身份证”被应届毕业生随身携带着,对心仪企业进行“点投”甚至“海投”,但结果却常常“石沉大海”。昨日,我市高校老师表示,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简历不精炼、不精彩、不经典。

  现象:简历总是“没回音”

  金三月银四月,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黄金季到来,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找工作,希望在7月毕业之前能够为自己找到“婆家”,哪怕并不是十分如意也好,以后积攒了一定经验后,再跳槽也不晚。因此网上、招聘会上,同步开始了“线上线下”的简历海投。并且对简历进行简单或者隆重的包装,部分精美简历不仅都是铜版纸制作,里面还附有艺术照、证书复印件等等,成本得达到20元左右。可是多数毕业生反映,如此费工夫的投简历,收效却不是很好,招聘方回音的比率仅在3%-5%左右,而且回复方往往还都是中小型企业居多。不少大学生们觉得是企业太牛了,或是竞争太激烈了。然而高校老师却表示,大学生之间的水平其实相差不大,简历频频遭遇“漠视”很有可能是“简历”自身出了问题,招聘方没有看到你的“闪光点”。

  企业:初选30秒一份简历

  我市铁西某招聘企业人力部经理表示,招聘方面对众多求职者的简历,会进行一至三次的筛选。而最初的一次筛选属于“大浪淘沙”,是比较粗略的,看一份简历的时间大致在30秒左右。主要是看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毕业院校、求职岗位,以及是否有工作经验这几大项。可事实上,由于求职者的简历形式以及繁简程度并不统一,因此看简历是一件挺费神的活,如果翻了好几页仍没有找到“关键要素”,很有可能这一份简历就被淘汰掉了。“即便你有多优秀,如果初选没有通过,那么你必然没有入选的可能了。显然简历做得太厚,并不占有优势。”据了解,每次“初选”,基本上就会淘汰掉80%的应聘者,随后再从剩下的20%进行“二选”,这时人力部将对每名应聘者的优劣势如家乡所在地、工作经验、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有其他特长等进行标示,从中进行衡量,再次淘汰下去一部分人,最终按照招聘岗位1:5的比例定夺面试人选。面试作为第三关,再次进行综合衡量与淘汰,选出最终的岗位人选。

  专家:从四方面打造简历

  昨日,辽宁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简历应当力求精炼,一张纸足够了。其中要包括四大方面,基本情况、求职意向、教育经历、工作经验。第一部分基本情况要力求准确,个人联系电话一定要准确,以免错过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求职意向一栏应当明确,因为没有意向的简历,会给企业一种你对工作没有规划的想法,不过如果你有多个求职目标,最好不要都写在一份简历之中。在填写教育经历时,如果你就读的是名校,或与岗位对口的专业,可以用加粗体进行标示,让企业一目了然。工作经历不要面面俱到,尤其是一些超短期的工作可以省去不写,这些极有可能让企业认为你是一个“不专一”的人,具有潜在的跳槽危险,因此直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