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秀出“软实力”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有篮球特长者优先。”日前,一家国有企业在高校专场招聘会上,明确要求应聘者要有篮球特长,原因是该企业经常与十几个兄弟单位举行文艺活动,需要这方面的员工来为企业增光添彩。记者发现,招聘信息中类似的“附加条款”还有“持有驾照者优先”,“擅长唱歌主持者优先”等。

  与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硬证书”相比,篮球、驾照、唱歌等技能在找工中常常被人所忽视,至多在简历的结尾稍带一笔。然而,在硕士成群本科成堆的招聘会中,这些“软技能”有时最容易被HR识别,成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要巧妙亮出你的“软实力”,同样可以为你带来Offer。

  简历:巧妙亮出“软实力”

  “灰色技能”渐成找工必备

  华师日语系的小霞最初是被爸爸逼着学开车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车,她觉得开车已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就像英语和电脑那样。在一些高校,驾驶课已作为学生的选修课之一,甚至是就业实习的一部分,对拿到驾照者给予社会实践的学分。

  埔农驾校刘教练告诉记者,学生学车的原因不过有三:一是方便以后找工作;二是学生在时间上好安排,避免在职再学习的不便;三是有部分人是因为别人学,自己也跟着学。据不完全统计,有八成大学毕业生参加过各种职前“热身”,希望为找工“加砝码”。广东培正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小敏考过驾照、学过会计、还练了瑜伽。

  应酬是职场里的一门学问。于是,“会喝酒,酒量大”成为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还有一些企业要求应聘者会唱歌、跳舞、搓麻、打牌等,这些特殊的招聘要求被称为“灰色技能”。“灰色技能”曾引起人们的争议,但在争议声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学习“灰色技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98人参与),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这与中国人情社会和职场竞争激烈不无关系。

  “从企业类型来说,国企和机关单位对灰色技能的需求高于外企,国内企业对外公关,离不开中国文化,如KTV、饭局等。从岗位来看,主要是公关、外联、秘书、销售等。”杰出华商国际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胜军认为,“灰色技能”不是招聘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社团经验、职业操守等才是最主要的。但对于将要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增加一些应对将来的技能,也能为职场加分。

  简历亮技能,不求多但求精

  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小张考了驾照,还学会了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多种泳式。在她看来,如果以后去应聘媒体,驾照可能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而游泳则是一种逃生技能。小张还考了photoshop证和教师口语证,她希望这些技能证书为以后选择多一条路。

  软技能有助于提升就业力。华师辅导员李老师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各种技能有助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以后胜任工作增加砝码。但对软技能的作用不能高估。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嘉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技能都有功利心理,如果不是自己有兴趣要学的话,一是学不好,二是学不专,即使拿了几十个技能证,也是没有用的。

  在华南农业大学机械与自动化专业曹同学看来,软技能对就业的帮助就是锦上添花而已。小曹是一个自行车爱好者,曾骑着自行车去过海南岛、汕头、厦门、珠海等地。这份爱好自行车的出游经历,锻炼了他的策划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但对于找工的帮助只是一点点,用人单位更看重实质的专业能力。

  “技能的掌握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企业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掌握一些软技能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劳动关系在线总经理梁伟权认为,“灰色技能”使市场营销等需要与外面沟通的职业,更容易融入社会,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需要这种特征,就算是在做市场营销的队伍中,也不见得能说会道的就一定能成功。

  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灰色技能”只能是敲门砖,只能是润滑剂,“灰色技能”发挥作用还是需要真正的能力来支撑的,否则也难以长久地被领导和同事认同。

  那么,怎么在简历中巧妙体现软技能呢?据了解,许多毕业生在简历中都有“兴趣爱好”或“技能特长”一栏,有的简单填写了几个爱好,有的罗列了几个证书。职场人士建议,对于软技能的填写,要“不求多但求精”,最好能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有针对性地填写一二项,并能阐述这项技能对应聘岗位的意义,对自己的影响。

  面试:完美呈现“潜在素质” 

  记者了解到,对大学生“潜在素质”的考察,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用人要求。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建立大大小小的素质模型,通过行为化的结构面试法,在学生讲述案例的过程中,判断其是否具有某项素质。于是,对于学生而言,提前精心准备小故事便成为面试成功的关键。

  “潜在素质”并非虚设

  企业在招聘中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看上去不如学历、证书等门槛来得实在,但却是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比如,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招聘趋向谨慎,对“吃苦耐劳”更加强调;也有企业对员工“抗压能力”十分关注。一位HR告诉记者,越是知名的企业,这些素质要求越不是摆设,这些公司会通过建立各种素质模型来考察应聘者,诸如宝洁“8问”,每一问都指向一个能力,就是根据素质模型设计出来的。

  “潜在素质”在不同企业要求也不一样。商务英语专业的小嘉认为,企业最看重的是交际能力和责任心。这些素质要在平常的实践中,如实习期间表现出来,让用人单位看到,才能够化为竞争优势。

  哪些“潜在素质”最被看重

  华师辅导员李老师认为,企业看重学生在做人和做事方面的素质,包括诚实和团队精神。学生要善于化“潜在素质”为竞争优势。李老师指出了三种做法,一是在实习、见习、工作中与人为善,给用人单位一种容易接触的感觉;二是在工作的时候要踏踏实实地干,不要弄虚作假;最后,年轻人应当沉得住气,有时候用人单位不一定给到你机会,这时候要沉得住气,低调一些,不要太张扬。

  “我在一个高校面试毕业生时,有一个学生会的劳动部长,他介绍自己时并没有拿出什么技能证书,而是说每次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后,所有的广播器材都是他自己收拾好的,虽然默默无闻,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一点,对于如今80、90后的大学生来说太难能可贵了。”中国劳动关系在线总经理梁伟权讲述了一个亲历的例子。

  职场专家:

  面试之前精心准备案例

  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HR一般会通过建立素质模型去探测应聘者有没有这样的素质。王胜军举例说,比如招聘客服人员,HR先建立素质模型,在素质模型里,这个岗位有8个核心能力,包括诚实正直、沟通能力、工作认真、冲突管理、抗压能力等。然后根据核心能力设计问题。王胜军说,在面试中,每个问题都需要应聘者用过往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过的经历来回答,HR从中判断应聘者能否胜任工作。

  面对这种面试,大学生怎样精心准备案例呢?王胜军认为,首先是要了解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其次是了解公司,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业务、不同的背景。知己知彼之后,围绕不同的“潜在素质”,选择最有说服力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