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已孕育儿科还在闹医荒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17-12-28 浏览

  当了近10年儿科医生,辽宁某大医院的李红(应受访者要求化名)习惯了超负荷工作:2016年春节假期,她所在医院儿科的门急诊量为1.1万多人次。科里白天10余名医生应诊,晚上是3到4名医生,患者多的时候,每个医生差不多一晚要接诊100多个患者。

  但对李红来说,这种局面恐怕还会加剧。根据公开的《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远少于发达国家。新的情况是,“全面二孩”政策来了。

  儿科医生眼中的儿科医荒有哪些原因?又有什么建议?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不少年轻的儿科医生,倾听他们的心声。

  加班是家常便饭

  性格温和的李红喜欢小孩,高考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儿科专业。但她班里当时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被调剂来的。毕业找工作时,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当了儿科医生。

  李红热爱自己的工作。她认为,有的毕业生不选择儿科,一方面是因为同成人科室相比,儿科的收入相对较少,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可能是接受不了小孩的哭闹。

  工作以来,李红每天的工作量都很繁重,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至下午5点,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每周休息1天。身为主治医师的她现在每天还要负责15个左右的住院病患。一旦病患有危重情况,就要持续观察,不能休息,遇到需要抢救的患者,下班时间也不能固定,加班成为家常便饭。

  在李红看来,这样的工作状态没有办法改变,这就是儿科的现状。

  她说:“我既然选择了就不会抱怨,我很喜欢孩子,看到孩子病情很重,家长很焦急的心情,为人父母的我非常理解。当我自己的孩子生病时,我也很焦急,虽然自己是医生,但也会不知所措,也得问其他医生怎么办。当局者迷,很理解患者的家属。虽然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但每当我把在死亡线上的孩子抢救过来时,就很有成就感,特别安慰,我把家庭的希望拯救了。”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另外一所医院的儿科医生小黄(应受访者要求化名)也正在经历着。春季是儿童呼吸道发病的高峰期,小黄所在的医院,平均每位医生的上午门诊量都在50~60个号,也有一上午看80个号的时候,全天下来诊疗100多个病号是常态。

  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社区的医疗资源并不缺乏,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会有退休名医驻扎,但大医院的专业儿科仍是不少家长带孩子看病的首选。很多家长表示,相比基层医疗机构,他们更信任大医院里的专业医生。

  “孩子生病了,一般小病就去药房买点感冒药什么的,但要持续发烧严重了,需要去医院肯定是选择大医院的,放心、安全,花销跟小医院也差不多。虽说小病小医院也能治疗,但万一是肺炎啥的,小医院治不好耽误了怎么办?”一名家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