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第九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3D大赛”)暨3D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鲁君尚,每天都会接到企业要人的信息。有的企业甚至忧心忡忡地表示,“如今不怕接不到设计项目,就怕接到了项目没人做”。他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智能家居等高新产业对3D设计方面的人才有非常强烈的需求。
前不久,在江苏常州举办的“3D大赛”总决赛上,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指出,信息技术和工业的融合,正在带来强大的工业变革与升级创新的动力,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正在重建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正在不断拓展制造业的新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艰巨繁重,科技创新需要加快培育新动能。”卞曙光说,《中国制造2025》指出,将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就要实现制造业振兴,要走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要推动智能制造的大力发展。而面对各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柔性化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与设计技术,特别是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成为关键。
在鲁君尚看来,这是因为三维数字化技术大大开拓了人的想象空间并降低了设计的成本、缩短了设计的周期。
“人的创意表达变成实物形态,经历了3个阶段。”鲁君尚说,第一个阶段人们只在脑子里想,那时候创意很有限,也简单初级。后来人们借助实物模型、平面图来实现较为复杂的设计。当今时代,数字成为沟通人的意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人们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可以利用赛博空间(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来建个数字模型。
一些传统的尖端工业领域,已经广泛使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中航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介绍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从2010年之后,研制的所有飞机,已经没有蓝图和工艺卡片了,全部是基于三维设计的制造体系。
全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在飞机研制领域推动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始于1991年波音777客机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飞机的研制周期得到飞速提升。此前,波音767的研发花费了12年时间,而波音777的研发团队仅用4年半时间就把新型飞机送上了蓝天。宁振波介绍说,当时由于软件的局限,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三维设计完成之后,这些设计用于制造时又不得不生成二维图纸,工作量极大,很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波音公司投入巨资研发软件,1996年,波音公司与世界16家知名企业合作,推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花了7年时间,形成了ASME Y14.41标准。简单地说,这个标准就是在三维模型上可以表达工艺、制造和检测的所有数据。这样就使得制造产品过程中,取消蓝图、取消工艺卡片成为可能。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数字样机实验室负责人张红旗对此也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他刚接触三维软件、开始做仿真时,大家都是在碰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才会想到这个工具。而如今,产品的工程师们会在产品刚刚开始研制时就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优化,优化完了以后再反过头来指导设计。“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应用,带来了源自内心的设计理念、思想上的变化,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他说。
在鲁君尚的记忆中,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模型只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像上汽集团在二三十年前就有数字化室,但当时主要是做报告,给人展示最新技术用的,主体生产很少用。如今,除了3D技术本身的日臻完善外,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也是促成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广泛应用的原因。过去我们的制造业都是加工组装,而现在需要我们自主设计、研发,尤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是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状态,必须依靠三维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庞大的创新创意空间和智能化基础条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创新。
在第九届全国3D大赛上,专家们还给懂得三维数字化技术,从事数字化工业的应用型人才一个新的定义——“数字工匠”。卞曙光表示,新数字时代的“数字工匠”不同于传统工业时代的工匠,他们不是普通工人,也不是科学家。虽然难以独自发明创造,但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先行者,通过自身所具备的数字化技术和团队互联协作力量,正成为传统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
“目前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才在我国却远远不够,体现出巨大的人才供需缺口。”卞曙光不无担忧地表示。
鲁君尚接触过的企业普遍表示,它们需要懂得数字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后规模很大,但大多数都做基础的专业性教学,教学和产业脱节非常严重。尽管每次社会出现新的技术热点,有的学校就马上跟风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创办机器人学院,但往往也只是为了方便招生,相关的教学体系并没有跟上。
“新的技术应用要变成教学内容,首先老师要掌握,而将其编成教材或是写进教学计划,少则5年多则10年,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是必然的。”鲁君尚说,但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从理念上改变当前学历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真正为企业提供能解决问题的人。“人才培养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也好,新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好,都是无法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