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CharteredFinancial Analyst),中文名为特许金融分析师,这个光报名费用累积下来就达数千美金,耗时又耗力的三级考试对广大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也往往被认为是入行的敲门砖,尤其在中国。抱怨归抱怨,每年报名的仍大有人在——2016年,随着中国考生报名CFA考试人数超过8万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考生市场。
这种考证热既反映了金融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亚洲文化对教育和证书的重视,亦不时面临质疑:“大学不知道做什么,去准备考个证可好?”“那么多不同证书,是不是得一个一个啃下来?”“真的考下来了,CFA证书含金量又有几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冲击,金融业人士何去何从?”近日,CFA协会在上海举办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峰会。在峰会上,CFA协会市场情报部门资深全球市场分析师张一先生介绍了CFA协会与美世咨询的联合调研报告情况,运用领英等渠道的大数据展现了中国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图景。
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专业金融人才在金融行业中的比例得到了快速上升,其中与银行和保险相比,中国证券业务金融人才增幅最大,占金融人才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8%增至2016年的15%。对于银行业务的占比稳定,证券与保险业务的此消彼长,CFA协会中国会长贾立军先生解读说:“传统银行业务是国家命脉,但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国际化,投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在证券业务发展中得以体现。”
从年龄来看,尽管30岁以下的年轻雇员在金融从业者中占比最高(32.5%),但其中不少人并不具备金融人才资质。而从业者占比25.2%的年龄介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从业者却拥有最高的金融人才比例(37.8%)。这说明夹在两个年龄段之间的人群有通过金融资质培训衔接两者之间的差距的需求,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应的个人发展需求上。年轻人为了进入这个行业或在职场进阶,就相应有更高的培训成才需求。
在中国金融人才的地理分布上,香港以11138人成为最大金融中心,而上海、北京则是内地(共4910人)的两大金融中心,深圳、广州占据三、四名,成都、武汉、大连等零星金融市场开始兴起。这中间有近70%的人留在金融业,而其余30%的人是跨行业流动。